在不少动漫当中都会出现这样的一种人物,他们的造型怪异,出场的方式也非常别致,比方说他们有可能会在动漫的一开始就登场,但是一般情况下不会以真面目来示人,有时是可能会给观众留下一个悬念。
动漫中造型怪异的人物,超有吸引力!
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看《火影忍者》时,大蛇丸那张苍白扭曲的脸突然从黑暗中浮现——心脏差点蹦出来,可眼睛却像被胶水粘住一样挪不开。你们呢?有没有过这种体验:明明角色长得怪模怪样,甚至有点吓人,却让你忍不住一集集追下去?说实话,我年轻时总爱嘲笑这些“丑角”,直到自己沉迷于动漫编辑这行十年,才明白他们的魅力有多深。
那天深夜,我窝在沙发重温老番,屏幕上跳出个角色:全身裹着绷带只露一只眼,走路像飘着的幽灵。观众弹幕刷爆了“这啥玩意儿?”,我却盯着他诡异的优雅出神。为什么我们会被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设计吸引?简单说,就是大脑在叛逆——日常看腻了俊男美女,突然来个打破规则的家伙,新鲜感炸裂啊!
回想我采访过的动漫设计师山田桑,他边喝清酒边笑:“怪造型?那是给角色塞进灵魂的捷径!”想想《海贼王》里的布鲁克,骷髅架子弹吉他——初见荒诞,却用音乐传递孤独,比任何帅哥都戳心。我试过画类似角色,结果被同事吐槽“像外星人开会”,但正是这种反差成就了记忆点。
当怪异成为情感的放大器
去年东京动漫展上,我撞见cos成《进击的巨人》里超大型巨人的粉丝,那比例失调的巨脸配上呆萌表情,全场哄笑又疯狂拍照。这不就是吸引力法则?怪异设计放大情感冲突,比如《咒术回战》的真人,缝合线脸下藏着扭曲的野心,看得我毛骨悚然又好奇他下一步动作。
人类天生爱解谜——模糊的面具、不对称的肢体,全在暗示“快挖我的故事”。记得大学时迷上《攻壳机动队》的傀儡师,一团数据流幻化的人形,虚无得让我失眠三晚思考存在主义。
有人问我:“编辑老鸟,怪角色真能火?”嘿,数据说话:去年热门番剧TOP10里,七部靠奇葩设计角色拉流量。我亲手策划的专题“最丑最美”点击破百万,评论区炸锅“原来我不是一个人”。秘诀?别只盯外表,挖掘背后的隐喻——《千与千寻》的无脸男,空洞面具代表都市孤独症,当年治愈了多少社恐如我的年轻人。
如今我带新人编辑,总强调:好设计要像辣椒——初尝刺激回味无穷。试着把屏幕亮度调暗,聚焦那些“异类”的细节:斑驳的纹理、突兀的色彩碰撞,全是艺术家埋的彩蛋。上周重刷《JOJO》,迪奥吸血鬼的金发配肌肉线条,荒木飞吕彦简直在用视觉讲摇滚史。
结尾抛个私藏心得:下次遇见怪角色,别急着划走。我床头贴满他们的海报,早晨睁眼就被提醒——世界因不同而精彩。你呢?哪个“丑帅”人物偷走过你的心?